现代经济社会的发展赋予了文化产业很多新形式,中国重视文化产业并建设一批国家文化出口基地。中国社科院中国文化研究中心副主任张晓明主编的《文化蓝皮书:中国文化产业发展报告》(以下简称《蓝皮书》),努力概括国际文化产业发展趋势,为中国文化产业提供借鉴。
《蓝皮书》认为,第四次工业革命带来创意经济4.0时代,使得商业准入门槛降低。传统的创意内容,如音乐、电影、电视与文学被数字化创作、分销与储存。数字格式使得创意内容产品的创作者成本降低,可以帮助他们更方便地扩大和投入。商业介入程度更深,通过人工智能和基于数据分析的机器学习,更容易服务到特定的消费者,同时实现了跨界发行。互联网无边界的本质使创意和商业可以不受过去地理或财务限制接触到更广泛的顾客。商业跨国和跨地区变得更容易,基于云技术的应用允许企业在其他国家或地区获得商业机会。遍布全球的顾客能够以数字方式获得创意产品,也会反过来逐渐影响这些创意产品,而这会让消费者获利。消费者的选择变得更多、更便捷、更便宜。如今的消费者只要有了手机,就可以摆脱对收音机和电视的需要,直接在手机上听音乐或者看电影。
虽然城市仍将是文化产业发展的主要推动场景,但《蓝皮书》观察到,城市与创意经济之间呈现紧密互助的开放关系,而不是单向的依赖。具有文化遗产基础的城市通过发展文化旅游增加收入、提升城市硬件环境;在各个城市和地区积极吸引外来投资背景下,文化创意产业带来城市品牌和推广效果。此外,创意城市通常更能包容各种文化表现形式,营造更为和谐多彩的生活环境。比如北京是以设计之都进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创意城市网络”,而首尔和东京也更容易让人联想到影视、游戏和互联网等产业形态。随着资本转移和产业结构调整,新文化经济占领发展中国家主要城市和区域经济更大份额的未来前景,是可以预见的。推动创意经济和创意城市的政策理念,需要从“快政策”思维转变为“耐心政策”思维。
新兴技术在获得红利的同时也带来一定挑战。《蓝皮书》认为,随着互联网广告和数据消费增长,(移动)数字收入在行业中的占比将会继续放大。尽管有许多积极的数字红利,但在整个人群中也可能产生负面和不平衡结果,例如非熟练工人的流离失所,有无互联网访问公司之间的不平衡以及某些人使用互联网建立垄断的可能性。尽管新技术和新商业模式为提高效率和增加收入,更快地创新,开拓新市场并获得其他收益提供了机遇,但随着供应链、劳动力市场和某些行业中断,新挑战也随之出现。比如,人才和职位无法完全匹配。在美国田纳西州的纳什维尔,有大量的音乐制作和广播技能人才,但缺乏IT基础设施、具有系统管理和网络编程技能的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