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提示:1955年,有一批北京青年志愿垦荒队远征北大荒,拉开了全国青年志愿垦荒的序幕。后来,天津、山东、河北等地的垦荒队员也相继奔赴
1955年,有一批北京青年志愿垦荒队远征北大荒,拉开了全国青年志愿垦荒的序幕。后来,天津、山东、河北等地的垦荒队员也相继奔赴北大荒。一时间,北大荒广袤的黑土地上,处处飘扬着青年垦荒队的旗帜。这些人被称为支边青年,是继10多万官兵之后,为垦区注入的又一股新鲜血液。他们与转业官兵、老职工一起并肩战斗,很快成为垦荒创业中的有生力量。
从1968年到1976年,为响应党中央的号召,先后从北京、上海、天津、浙江等地来北大荒的知识青年有54万人。他们对北大荒的教育普及和科技进步起到了极大作用。同时,他们在这里体味生活、感悟人生,被北大荒精神感染着,自身不断成长。
在北大荒博物馆第三展厅中的“知青单元”,通过微缩景观真实再现了当年的知青大宿舍。当时除了这样的大宿舍,还有很多人住在帐篷、地窨子、马架子里。在这样的环境下,知青们演绎了很多艰苦奋斗的故事。
杭州姑娘孙文珍,17岁下乡来到八五二农场,她在砖厂码过砖坯、在畜牧队喂过猪、在基建队当过力工。1972年,领导派她到杭州红十字医院学习,院方有意留她工作,但她毅然返回北大荒,在四分场卫生院一干就是十几年,迎接了1000多个婴儿降生,挽救了上百名产妇的生命,而她自己却因过度劳累患病。临终前,孙文珍委托丈夫给党组织写信:“真想念北大荒的父老乡亲……寄回5元钱,算是我向党交纳的最后一次党费吧!”
凡是在北大荒生活过的知青,都不会忘记那段火红的岁月:迎着朝霞出,顶着烈日干,伴着星星归。繁重的体力劳动,强大的团队意识,铸就了他们百折不挠的意志和艰苦奋斗的精神。
北大荒知青中,绝大多数成为共和国各条战线的中坚力量,至今仍有两万余人坚守在北大荒的岗位上,为这片土地增光添彩,折射着北大荒精神的光芒。(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记者 马维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