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6年,在达特茅斯一群年轻人聚在了一起讨论着一个完全不食人间烟火的话题:用机器的方式来模仿人的学习和其它方面的智能,足足讨论了两个月,虽然大家没有达成共识,但是却为会议的讨论起了一个名字:人工智能。
近期,基于元宇宙(metaverse)的讨论,从资本圈到年轻的创业者都是一个炙手可热的话题,元宇宙概念出自于1992年科幻小说《雪崩》,在新冠肺炎疫情的大背景下突然火爆了起来,这个对于科幻迷来说一点都不陌生的概念,突然引发各路资本纷纷下水,从线上游戏的创作平台Roblox的上市受到资本的热捧,市值是上市前的10倍,在短时间内一个科幻的概念变成了未来咨询与社交的入口,成为资本角逐的热点,各路人士都害怕错过未来的“腾讯”。
《雪崩》的作者史蒂芬森所构想的“元宇宙”逻辑中是由用户控制的分身,以及系统逻辑进程下组成的每一个用户的虚拟分身(Avatar)形象,每一个用户都可以去定义自己的形象。
所有的消费都是消费时间作为最基础的本质,从此概念下来解构“元宇宙”可以带来的商业模型以及未来参与的机会。头号玩家给业界展示了一个天才哈利迪创造的绿洲,从技术角度去分析绿洲的几大规则:
第一,NFT的发行作为交易,NFT的全称是Non-Fungible Tokens,中文翻译为“不可同质化代币/不可替代代币”。NFT是区块链的一个条目,而区块链是类似于比特币等加密货币的去中心化数字账本技术。NFT不可替代的特性,意味着可以用来代表独一无二的东西,将现实与虚拟世界连接起来的关键性节点。
第二,虚拟偶像(metahuman)打造作为情感链接的记忆点,早期阶段,真实世界中的人们通过数字技术形成的虚拟形象及虚拟配置,以此打造作为情感链接的记忆点,也将是数字文化消费的“关键入口”。可以肯定的是元宇宙人群必定是多元化的,虚拟偶像作为枢纽,将是元宇宙中众多玩家中的一个重要组成。在现实情境中最直接的表达就是明星的制造以及标杆的制造,作为元宇宙中众多的玩家,这会是一个重要的组成。
第三,互联网矿工“数字资产的生产”,只有从有限的空间到达无限的空间,元宇宙才会产生更大的价值,在头号玩家中,天才哈利迪将宇宙、星球、微观世界全都纳入到无限的场景中,更是将电影中的场景植入到“绿洲”的场景中。最直接的体现就是“绿洲”中的图书馆,只有达到更强大的数字资产的生产能力,才能够实现真正的元宇宙
第四,交互穿戴虚拟体感产品,虚拟世界的体验很重要的组成部分就是现实中的体感传导的同步产品。在元宇宙中所有的现实行业都可以重新进行定义。
第五,用户内容的自我参与,元宇宙的规则设定是否“真开放”与“真沉浸式”,决定了用户的深度参与的大小,与连接的产品入口有关、与平台规则有关、与内容的丰富性有关,当然,和我们现行的规则全部相关。
元宇宙的未来充满着可能性,这不是几家企业或者是几家资本公司可以投出来的赛道,这将会持续数十年的赛道,只有成型的生态、开放的规则、沉浸式的体验,虽然目前资本市场上看起来Roblox受到热捧,还是需要完善更多的规则与体验感,2021才会迎来元宇宙的元年。
最终,要给元宇宙下一个定义,这会是未来的“互联网”,但这会是一个想象的未来还是一个资本泡沫,答案或许要留给5年后的世界去回答。
(作者系2050自愿者、中国美术学院拼格创意媒体奖学金发起人、拼格创始人)
文章仅为作者观点,并不代表本报立场。本栏目署名文章涉及版权,转载请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