荷兰皇家帝斯曼集团是一家全球性科学公司。目前,帝斯曼在中国运营包括26家生产工厂在内的48个分支机构,在中国的业务几乎涉足营养、健康和绿色生活领域的所有应用市场。
近年来,帝斯曼持续加大对中国业务的投入。帝斯曼中国总裁周涛在接受经济日报记者采访时表示,帝斯曼看好后疫情时代的中国市场,在过去疫情肆虐的一年多来,帝斯曼在中国的销售额仍在增加,占全球销售额的比重也上涨至14.6%。
“双循环新发展格局给帝斯曼带来重大发展机遇。一方面,内循环的重头戏在于释放内部消费需求,尤其是自疫情暴发后,消费者对营养健康、提高免疫力、食品安全等方面的需求和关注都有较大提升,高质量消费还存在可提升空间;另一方面,中国迅速控制疫情、复工复产,对帝斯曼乃至全球供应链都具有重要意义,对外开放力度的加强和营商环境的优化,为包括国有企业、民营企业、在华外资企业在内的所有企业创造了良好的生产和出口环境。”周涛说。
为抓住中国市场机遇,帝斯曼在华业务也越发本土化,力图做到扎根中国、落地中国。周涛表示,中国的市场体量非常庞大,并且不同地域都有自身聚焦的市场领域或特定产品要求;无论是跨国公司还是国内企业,在中国都应按照中国各地市场需求、消费者习惯偏好,对产品进行本土化研发和定制,不断提升本土化的嗅觉力、决策力和交付能力,才能抓住中国更多的市场机遇。
“在本土化方面,跨国公司的优势在于可以调集全球技术。比如帝斯曼的DHA产品一开始是开发给航天员的,而后才转向大众市场。当前,在外循环政策引导下,相关法规更加透明、知识产权制度也更加完善,未来将吸引更多外资企业在华研发和创造,共享技术与资源,由此双循环格局将会做得更大、走得更扎实。”周涛说。
帝斯曼在可持续发展方面也作出积极努力。位于山东莱芜的帝斯曼中国爱地工厂通过绿电采购协议,推动生产运营实现100%绿色电力供应。谈及企业如何应对中国提出的“双碳”目标时,周涛表示,这对企业是挑战,也是一个新发展机遇。
“在‘双碳’目标之下,企业对供应链有绿色要求,客户也对企业提出绿色需求,这是一种协同联动。对此,企业主动迎合绿色市场将带来直接效益。未来,帝斯曼将继续重视在全球环境和社会方面的责任,并将这份责任从自身运营延伸到我们的供应商、客户和终端用户。”周涛表示。(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记者 杨啸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