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水相连的近邻、天然的合作伙伴,命运与共、民心相通……2016年3月23日,澜沧江—湄公河合作首次领导人会议在海南三亚举行,正式启动这一新型次区域合作机制,如今这一合作机制已迎来六周岁生日。这是第一个由我国发起和主导的新型周边次区域合作机制,也是对构建亚洲命运共同体的一个有益探索。
由“源头活水”拓展到多维推进
近年来,国际和区域形势复杂严峻。在世界经济复苏缓慢、逆全球化思潮涌动的大变局中,澜沧江—湄公河国家间的经济交往顶住了挑战,取得了长足发展。面对世纪疫情和百年变局交织叠加的复杂形势,澜湄合作机制为域内合作提供了有力支撑。在携手抗疫中,中国已向澜湄合作五国提供新冠疫苗近2亿剂,中国的抗疫斗争也得到了五国的支持与配合。各国还逐渐加强联通,中老铁路、素万那普机场新候机楼等一批高质量基建项目投入使用。
“同饮一江水,命运紧相连”。通过梳理近年来的大事件,不难看出,如今的澜湄合作机制因水而起,但却在各领域都开出了花。合作机制在2016年启动时搭建了“3+5合作框架”,涵盖政治安全、经济和可持续发展、社会人文三大支柱,以及互联互通、产能、跨境经济、水资源、农业和减贫五个优先领域。2018年,应澜湄合作提质升级的新需求与各国经济发展新形势,六国提出打造“3+5+X合作框架”,拓展海关、卫生、青年等新领域合作。2021年,六国进一步发挥各国地方政府重要作用,通过了《关于深化澜沧江—湄公河国家地方合作的倡议》,云南、广西、浙江、江苏、上海、重庆、贵州等中国省区市面向澜湄合作机制下国家,纷纷推出特色合作模式。
六年的时间,在六国的共同努力下,澜湄合作机制迅速发展壮大,合作领域不断拓宽,参与部门日益增多,内生动力持续增强,充分体现了合作的潜力大和互补性强的特点。
在中国社会科学院亚太与全球战略研究院大国关系研究室主任钟飞腾看来,澜湄合作由水资源方面的合作而起,又拓展到贸易、抗疫、基础设施建设等方面,体现了澜湄合作的宽度与广度。未来澜湄合作还可以在应对气候变化、加强数字经济合作等方面继续深化与拓展。
由促进经济增长到各领域协调发展
去年12月3日,中老铁路全线开通运营。开通100天时,中老铁路发送旅客数量便已突破180万人次,运输货物总量超120万吨,其中运输跨境货物总量超28万吨。中国铁路昆明局集团昆明东站副站长李红星介绍说:“从开通初期的橡胶、百货拓展至电子、光伏、通信、汽车、纺织、蔬菜、鲜花等产品,中老铁路进出口货物品类已超过20种。”
广西民族大学东盟学院副院长葛红亮在接受《中国贸易报》记者采访时表示,澜湄国家命运共同体建设取得了累累硕果,回应了澜湄地区国家共同发展与人民对经济社会进步、对美好生活向往的共同愿望,也充分展现了澜湄国家在次区域治理与寻求共同发展方面的“澜湄智慧”,而这些则在根本上决定了澜湄国家命运共同体的未来可期。
中国—柬埔寨自贸协定今年1月1日开始实施。这是我国与最不发达国家商签的第一个自贸协定。根据协定,中柬双方相互给予对方货物贸易零关税产品税目比例达到97.5%和90%,这是双方迄今所有自贸协定谈判中的最高水平。
根据中国海关的统计,目前,湄公河国家的水果、蔬菜、谷类、肉类、水产品、坚果、乳品、燕窝、中药材等近400种农食产品已实现对华贸易。品种丰富的东南亚美食源源不断地出现在中国消费者的餐桌上,既有利于丰富国内消费市场,又有利于湄公河国家农业发展、农户增收脱贫。
与此同时,中国企业在湄公河五国投资屡创新高,积极参与柬埔寨西哈努克港经济特区、泰中罗勇工业园区等建设,带动纺织、电子、农业等合作更加深入,为当地创造了大量税收和就业,实现了互利共赢。
柬埔寨副首相兼外交与国际合作大臣布拉索昆近日发表署名文章,高度评价6年来澜湄合作取得的成就和为地区发展所作贡献。他表示,澜湄合作机制保持强劲发展势头,为构建更加开放、包容和可持续发展的命运共同体提供动力。期待通过建设澜湄流域经济发展带,深化国际陆海贸易新通道合作,为进一步推动区域一体化发展作出贡献。
“迄今,柬埔寨已从澜湄合作专项基金支持的67个项目中获益,总金额超过2000万美元,为推动国家水利、农业、航空、教育、文化等各项事业协调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今年,柬埔寨担任东盟轮值主席国,澜湄合作必将提供更大动力,确保东盟在真正的命运共同体精神下继续蓬勃发展。” 布拉索昆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