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如我们考察一个人的品格是看他在低谷时期的作为,我们观察一个经济体的发展潜力,也是看其艰难时刻的表现。今年以来,疫情在我国呈现出反复起伏、多点散发的趋势,尤其是上海的疫情,给我国经济发展带来一定的影响,但这并未影响外资企业在华发展的信心。商务部发布的数据显示,今年前4个月,全国实际使用外资金额4786.1亿元人民币,同比增长20.5%。
取得这样的成绩,实属不易。一方面,当下面临着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全球经济的不确定性、不稳定性,使得跨国公司的投资变得十分谨慎,加之一些欧美发达国家出台政策鼓励制造业回流,这使得跨国公司加紧调整产业链、供应链布局;另一方面,近年来,我国国内经济结构正在进行调整,营商环境不断优化,对内外资企业一视同仁,包括民营企业在内的本土企业实力有所提高,这对外企而言,“弯腰就能捡钱”的时代已然成为过去。加之受到疫情的影响,一些外资企业选择离开中国市场。
当然,使用外资额的增长,说明也有外资企业愿意继续落户中国、扩大投资。中国美国商会3月发布的2022年度《中国商业环境调查报告》显示,中国仍然是60%企业近期全球投资计划的前三大投资目的地之一,66%企业计划今年增加在华投资。中国贸促会发布消息称,3月份以来国内疫情给在华外资企业生产经营带来挑战,部分外资企业坦言今年营收会受到影响。但绝大多数在华外资企业表示,中国仍被视为主要战略市场之一。
在这样的来去之间,我们可以窥探外资企业眼里中国市场发生的变化:人力密集型工厂关闭了,智能制造车间、数据分析中心、研发中心、区域总部、市场品牌部门来了;从中国出口的产品可能下降了,但是为中国进口却带来更丰富的产品……这次发布的数据显示,高技术产业实际使用外资同比增长45.6%,其中高技术制造业增长36.7%,高技术服务业增长48.3%。
外资企业对中国市场的信心来源于哪里?来源于他们看清楚了中国经济发展的底层逻辑:
第一,“中国开放的大门只会越开越大”。近年来,我国的外资准入负面清单从93项减少到33项,减少了66项;鼓励外商投资目录增加12%,关税总水平由15%降至7.4%,比加入WTO承诺的9.8%还低;开放平台也越来越多,从最初的经济特区、经济开发区、高新区到如今的自贸试验区、自贸港,都为外资企业进入中国市场提供了窗口;我国积极签署RCEP等一批高水平自贸协定,为外资企业以中国市场为基点,辐射周边提供了条件。
第二,我国经济增长潜力仍在不断释放。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长期保持两位数的高速增长,近年下降到个位数,是因为我国经济体量增大、人口老龄化、正在调整产业结构等因素,而非不可控的风险所造成。即使现在遇到了疫情,我国经济仍然保持了一定的韧性。特别是构建双循环新发展格局的提出,为外资企业打通中国市场与其他市场资源提供了机遇,更便于其调整产业链供应链布局;促进共同富裕,有利于壮大我国中产阶层,提高民众收入水平,释放庞大的消费能力;建设全国统一大市场,则是打通国内市场堵点,在未来,外资企业只要链接到某个中国城市的市场,就意味着链接到全国市场;“东数西算”、超前布局基础设施投资,将为外资企业布局新的产业提供增长点。
第三,我国科技创新能力水平不断提高。虽然我国人口红利逐渐消逝,但我国庞大的受教育人口在不断增加。目前中国受过大专及以上教育的人数达到2.1亿,预计2030年将超过2.5亿,这意味着我国可为外资企业提供大量的研发人员、工程师、管理人员等高素质人才。从宏观层面来看,我国将科技创新摆在重要位置,加大知识产权保护力度,数据显示,2021年中国在世界知识产权组织发布的全球创新指数排名中升至第12位。尤其是在风起云涌的第四次工业革命中,我国拥有大量的数据及应用场景,将助力外资企业站在浪潮之巅。过去,外资企业来华看中的是“中国制造”;未来,他们则看中的是“中国创造+全球制造”。
千磨万击还坚韧,任尔东西南北风。当下国际形势变幻莫测,病毒并未销声匿迹,我国稳外资压力重重,但我国对外资的吸引力仍然不减。对于大型跨国企业集团来说,其之所以能够取得今天的成就,是因为其不仅能看得到当下,更能看得到长远,他们所做的任何一个投资决策,都要考虑到企业的稳健、可持续发展。这与中国经济发展的底层逻辑是十分契合的,因此,中国扩大对外开放,外资企业来华投资,是一场双向奔赴,奔赴一个彼此成就的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