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供应管理协会(ISM)7月3日公布的数据显示,6月制造业采购经理人指数(PMI)降至46,创2020年5月以来的最低水平,连续八个月低于荣枯线50,创2009年以来的最长萎缩周期。
美国制造业疲弱已持续数年,制造业就业人数及占比不断下降。自1939年以来美国制造业就业人数持续增长,至1978年达到顶峰(1933万人)。2022年,美国制造业就业人数为1298万人。虽然较2020年历史最低水平有所上升,但仍处于低位。并且,2022年美国制造业就业人数占全部就业的比重仅为8%,处于历史最低水平。从占总用电量比例来看,2022年全美工业部门用电占比为25.8%,甚至低于2013年制造业回流政策密集出台前的26.5%,更远低于主要新兴经济体的工业部门用电占比。2023年年初,美国不仅工业用电量在同比下降,总用电量也在同比下降,这表明美国的制造业回流远未达到预期效果。
此外,中银国际研究院日前发布的《中国银行全球经济金融展望报告(2023年第三季度)》(简称《报告》)认为,总体来看美国制造业回流成效尚有限。2009-2021年,美国制造业增加值占GDP比重及制造业自给率均呈下滑态势,虽然2022年出现新的变化,但两者均仅提高0.3个百分点。并且,这其中的改善有相当一部分因素来自于疫情后生产活动及供应链的恢复。制造业回流在就业与进口层面也未有明显显现。2022年以来,美国ADP制造业就业占非农就业人数比重延续下滑态势,2023年5月相比2022年初下降0.2个百分点,制造业就业人数也尚未恢复至疫情前水平。当前,美国商品进口金额约在2.6万亿美元上下,显著高于2018年与2019年的2.1万亿美元左右的水平。
《报告》还认为,美国制造业回流前景存在不确定性。一方面,高昂投资成本是企业重回美国面临的重要挑战。以芯片产业为例,在美国建造半导体芯片工厂的成本比在中国台湾地区的高出四成以上,而从今年公布的《芯片与科学法案》实施细则看,补贴金额仅能覆盖5%~15%的设厂成本,并且申请补贴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将受到美方较大限制,正在美国建厂的台积电和三星均大幅提高了建厂预估成本。同时,昂贵的人力成本以及生产效率均是企业面临的问题。另一方面,美国吸引制造业回流面临来自其他国家的竞争。欧盟正加紧步伐出台一系列芯片振兴计划。2022年4月,涉及投资高达430亿欧元的《欧洲芯片法案》确定最终版本,该法案已吸引英特尔、环球晶、英飞凌、意法半导体等在欧洲开展新项目。2023年6月,欧盟宣布“欧洲共同利益重要计划”,又批准217亿欧元资金继续支持芯片产业发展。美欧两大经济体在芯片产业上竞争加剧。
最近三届美国政府均将提升本国制造业竞争力作为施政重点。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之后,美国开始高度重视经济过度虚拟化带来的弊端,之后的历届政府纷纷从政策端发力提振本土制造业。奥巴马政府“重振美国制造业”战略重点是加大政府投资、鼓励出口、聚焦先进制造;特朗普政府的政策导向是新兴产业同钢铁、铝制品等传统产业两手抓,通过对内提供税收优惠、对外施行关税壁垒等手段鼓励制造业回流。拜登政府的鲜明特点是重视深化盟友伙伴关系,以强化关键供应链自主性。
《2022通胀削减法案》《芯片与科学法案》极大促进了高技术企业扩大对美国投资。两大法案利用税收抵免、财政补贴等措施吸引半导体、汽车及电池等高技术企业赴美建厂。从新增就业结构上看,2022年,高技术、中高技术部门创造就业岗位数量占比分别高达64%、23%,显著高于中低(7%)、低技术部门(5%)。行业增加值方面,相比于纺织服装、食品饮料等低附加值行业,机械设备、电气设备、机动车辆等关键行业增加值占GDP比重在2022年恢复表现更好。华盛顿战略与国际研究中心的分析报告显示,在《2022通胀削减法案》颁布后的三个月内,一系列投资于美国电动汽车电池供应链的承诺总额达到了135亿美元,比之前三个月的投资额增长了80%,宁德时代、现代汽车集团、通用汽车等知名企业均有在美国开展新能源电池相关投资的计划。《芯片与科学法案》宣布之后,芯片投资增长态势尤为显著。2022年芯片领域共有61项投资,绝大多数发生在下半年法案宣布之后。